香港与内地汉字规范用字差异研究——陆港两地异体字和异形字差异比较及其对策
作者
汤志祥
出处
《国际中文教育学报》;2018年6月;总第三期;页85–104
出版机构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
哥伦比亚大学中文部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摘要
香港与内地同属于中华汉字文化圈,千百年来两地汉字的使用与教学同宗同源,但是由于历史、社会、教育与文化等诸多的原因,现在两地的汉字教学与使用标准均存在着众多差别。这些差异除了简化字和繁体字两大体系性的大差别之外,就其文字内部结构而言,无论是在基本笔画、部件、偏旁乃至结构等层面都存在着诸多细微差异。
两地汉字在简繁体差别以外的差异,从类型来说可以分为“异体字”和“异形字”两大类。作为“异体字”,国家语委已经发布了“异体字整理表”,情况比较简单,处理办法也比较明确。如:撑(内)/撑(港),村(内)/邨(港),搜(内)/搜(港)等。
但是那些只是在基本笔画,或者基本部件,或者某些偏旁方面的细微差异,则在使用和教学上存有困惑,如:届(内)/届(港),温(内)/温(港),潜(内)/潜(港)等。
这种汉字的差异大致又可以分为“迥异”和“微殊”两类。所谓“迥异”就是两个内涵、外延以及使用都完全相同的汉字,其形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搜(内)/搜(港),杯(内)/杯(港)等。所谓“微殊”是指两个汉字外形大致相同而内部藏着细部的差异。如:凉(内)/凉(港),悦(内)/悦(港),叙(内)/叙(港)等。
本文尝试着使用国务院2013年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和2007版香港《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作比较蓝本,对两地的“标准字”的差异作比较分析,尤其是着重于“异形字”,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引起重视与讨论。
两地汉字在简繁体差别以外的差异,从类型来说可以分为“异体字”和“异形字”两大类。作为“异体字”,国家语委已经发布了“异体字整理表”,情况比较简单,处理办法也比较明确。如:撑(内)/撑(港),村(内)/邨(港),搜(内)/搜(港)等。
但是那些只是在基本笔画,或者基本部件,或者某些偏旁方面的细微差异,则在使用和教学上存有困惑,如:届(内)/届(港),温(内)/温(港),潜(内)/潜(港)等。
这种汉字的差异大致又可以分为“迥异”和“微殊”两类。所谓“迥异”就是两个内涵、外延以及使用都完全相同的汉字,其形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搜(内)/搜(港),杯(内)/杯(港)等。所谓“微殊”是指两个汉字外形大致相同而内部藏着细部的差异。如:凉(内)/凉(港),悦(内)/悦(港),叙(内)/叙(港)等。
本文尝试着使用国务院2013年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和2007版香港《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作比较蓝本,对两地的“标准字”的差异作比较分析,尤其是着重于“异形字”,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引起重视与讨论。
关键词
香港和内地 汉字规范 差异研究 汉字教学
语言
中文
ISSN
2520-7733(印刷版);2521-4241(网页版)
下载全文
IJCLE_No.3_Jun18_05.pdf(下载次数: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