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期数 > 文章 > 新加坡华文课程的阶段性特点与发展轨迹(1960s-2010s)

新加坡华文课程的阶段性特点与发展轨迹(1960s-2010s)

陈之权 / December 2020 / 总第8期 /

   Cite

Share This Paper

下载文档

摘要

本文以新加坡独立建国为起点,分析自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前15年华文课程的规划特点。基本上,上世纪的60-80年代,华文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分成供华文学校学生修读的华文第一语文课程和供英文学校学生修读的华文第二语文课程,而两种课程的主要分别在于对语言水平要求的不同,但课程目标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文本教学,平均发展学生的语言四技,传扬华族文化和建国所需的国民意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新加坡实施教育分流体制,华文课程也依附于分流体制,按照学生的学术流向提供语言水平不同、教学重点有异的课程,但通过华文学习母语、传承华族文化的语文教育观依然没有改变。进入21世纪,鉴于学习华文的学生家庭语言背景的复杂性,新加坡的华文课程开始重视学习者的差异性,顺应不同语言背景和语言能力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编写课程,也更为重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华文的能力。放眼未来,新加坡的华文课程还会继续配合国内语言环境的改变和国际大环境的转变作出调整。



关键词

华文课程 文化传承 语言背景 学习需要 学以致用


出处

《国际中文教育学报》;2020年12月;总第八期;页71–107


出版机构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
哥伦比亚大学中文部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语言

中文


ISSN

2520-7733(印刷版);2521-4241(网页版)

引用论文

Button Text Button Text
现在订阅!

想了解最新消息吗? 通过订阅,您将在 IJCLE 有任何更新时收到一封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