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香港高校一門中文傳意課程中粵語母語學生的普通話產出為材料,分析影響「言語可懂度(speech intelligibility)」(參 Smith & Nelson, 1985;Munro & Derwing, 1995)的語音要素。針對 19 位發音人 126 個可懂度低的音節,研究發現:(1)單一成分偏誤中,韻母偏誤佔比最高,其次是聲母偏誤;(2)多種成分偏誤組合中,「聲母 +韻母」偏誤佔比最高;(3)聲母偏誤中,sh 誤讀最為多見;(4)韻母偏誤中,i 誤讀最為多見,含介音韻母誤讀亦較多;(5)聲調偏誤中,第四聲誤讀最為多見,與其他三聲相混,二、三聲也有相混情況。研究表明,在以傳意為目標、面向粵語母語者的普通話教學中,可優先教學聲韻母,聲調教學稍列其後;重點及優先教學舌尖後音與舌面音(尤其是聲母 sh 與 x)、聲母 r、單韻母 i 與 u、以及含介音的音節,並圍繞第四聲進行聲調教學。本研究為探索「大華語」(陸儉明,2005、2015;李宇明,2017)的語音「共核」(Common Core)(祝曉宏,2019)提供了實證研究的材料與觀點,同時為以傳意為目標的普通話語音教學觀提供了理據。
關鍵詞
可懂度 普通話 語音教學 粵語母語者
出處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2025年6月;總第十七期;頁199-222
語言
中文
想了解最新消息嗎? 通過訂閱,您將在 IJCLE 有任何更新時收到一封電子郵件!